林志瀧
在充滿期待和敬畏中讀完、聽完《我與地壇》,果然不負期待,更加敬畏。更感嘆于作者筆下文字的力量,感嘆于描寫生活的真實,感嘆于傳達生命的意義。
感嘆于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一支筆下的文字竟有如此雄渾的力量,平鋪的文字猶如千軍萬馬,讓我們內心跌宕起伏。作者總能把眼前的事描寫得栩栩如生,讓人沉浸其中,如,“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它一面撥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他總能把人間的情描述得真真切切,人間值得,如,“這兒園中不單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他總能把世間的理描寫得明明白白,讓人豁然開朗,如,“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了;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作者文字如此炯炯有神,捕捉眼眸前的一葉一草,神奇地化作一縷清風,輕拂人間,用文學治愈生活中的創傷,激勵著人們對美好文字的向往和文學力量的追逐。
感嘆于生活的真實。眾生皆苦,唯有自渡,一個正處在追夢的年紀,上帝卻選擇讓他失去了雙腿,生活就像一張完整的紙一點點被撕碎,讓你再一點點粘好,而作者史鐵生卻把撕得很碎的紙粘出了花,更粘出了藝術,也成了紙上文字的巨匠。生活如此真實,幸福是人間的追求,從來都不是主旋律?,F實中有多少人早出晚歸,卻還要承受貧窮帶來的窘迫;多少相親相愛的人,最后不得不相忘于江湖。正如余華在《活著》中的主角福貴一樣,苦熬一生,但我相信福貴更多感受到的是幸福。生活本就千姿百態,我們都要接納自己的平凡,欣賞別人的閃光。當然,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秋風中正在開得絢爛,各種花朵都是活著的意義。愿我們在明白自我意義的同時,都能歷經千帆風浪,依舊踏浪而行。
感嘆于生命的意義。羅曼羅蘭說過:“當看清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它”,這是生活,也是生命。作者在書中寫到自己對“死”與“活”的認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兒,活是用一輩子去想的事兒,列舉了一個愛好跑步的人,終沒有得到名譽上的認可,但跑步人給他叮囑:“再試著活一活看”。他也描述了母親用偉大的愛點亮了他生命之光,母親用腳印重疊著他的車轍,母親的視野覆蓋著他的行動,在他想回饋母親時,能讓母親榮光時,母親已經離他而去。真是,紙短情長。生命猶如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不是每時每刻都有奔騰的浪花,它可能長時間深水靜流,但在不斷的匯入中積聚力量,匯入博愛與大海的向往,讓生命的長河終會驚濤拍岸,浪花朵朵。
古寺前一棵蒼柏下,一位斜坐在輪椅上的人入神地聽著遠處傳來的嗩吶聲,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婉轉起伏,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蒼涼。聽著它想著過去,想著現在,想著未來,回旋飄轉,亙古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