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hdia8"><th id="hdia8"></th></delect>
    1. <source id="hdia8"></source><delect id="hdia8"><th id="hdia8"><s id="hdia8"></s></th></delect>

        <video id="hdia8"></video>

        1. 歡迎進入榆林網!
          榆林傳媒中心主辦
          <
          >

          難忘陜北

          發布日期:2023-07-27 08:35
          0

          李化球

          近日看了央視熱播的電視劇《人生之路》,勾起了我對陜北的回憶。

          1954年秋,我于西北貿易學校畢業后,遵從國家分配,從西安來到陜北綏德油脂公司工作。與我同行的,還有同時分配到這家公司的一個湖南老鄉小楊,他是郴州人。

          走進綏德老城,鐫刻在石碑上的“天下名州”“鐘靈毓秀”八個大字赫然入目。綏德有條河叫無定河,是黃河的支流,河水渾濁,河上有座橋。走進城內,我們便見到一條長長的石板街。一些商業公司,比如專賣公司、百貨公司、藥材公司、花紗布公司以及我們工作的油脂公司,都在這條街上。

          油脂公司規模不大,職工總共也就十多個人。公司的門面、庫房、辦公室等都很簡陋,財會室是一個窯洞。我與小楊白天在一起辦公,晚上在同一個炕上睡覺。剛參加工作,我的熱情很高。當時,我患有嚴重的沙眼病,但也必須堅持工作,有時甚至加班加點。很不湊巧,我工作的第一個月月終,科長去了西安開會,我迫不得已第一次獨立編制完成了各項會計報表。1955年,我們公司在全省油脂系統的會計報表競賽中奪得第一名,受到了省公司的嘉獎。

          初來乍到,我們在生活方面自然有諸多的不適應。比如,綏德糧食部門對南方籍干部雖有所照顧,但每人每月也僅供應四斤大米,所以我們很少吃到大米飯。又比如,由于陜北缺水,我們一個月難得洗一回澡,要洗澡必須掏錢到街上的澡堂子去洗。洗衣服必須等到星期天,端著盆子到七八里地外的小溝里去洗,那里的水稍清一些。還有,陜北冬天很冷,零下十多度二十多度也常有,晚上戴著帽子在熱炕上睡覺,早上起來,手腳凍得發紫發麻,委實有些難受。不過,對于上述的種種不適應或者說是挑戰,我們都挺過來了,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變得習慣了。

          那幾年,綏德的文化生活還是多姿多彩的。每年春節或其他喜慶日,都可以看到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等各種表演,同時可以聽到高亢的信天游歌聲、清脆的嗩吶聲和喧騰的鑼鼓聲。平時,我們可以到職工俱樂部去打球、下棋或看書看報。綏德有個大禮堂,是開大會、聽報告的地方,晚上我們經常在這里看戲,有時看秦腔,有時看晉劇。

          當年,陜北是全國最艱苦、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由于長年干旱少雨,農村很少有“水澆地”,絕大部分是貧瘠的旱地。一個勞動力一般要耕作二三十畝旱地,極其辛苦。但廣種薄收,黃土高坡并沒有給他們相應的回報,因此農民生活極其清苦。他們吃的是高粱飯、黃米飯、錢錢飯、糠炒面以及小米稀飯等,小米干飯都很少吃。至于面條和白面饃饃,更是屬于“奢侈品”,必須是客人來了才能吃。他們一年到頭很少吃油,好容易熬到過年,才能吃到一些平時應該吃到但卻吃不到的東西。所以,陜北把農民稱為“受苦人”,還真不是沒有來由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這種艱難困苦,錘煉了陜北人民的革命意志與奮斗精神。李子洲、謝子長、劉志丹等就是陜北人民的杰出代表。陜北人民在談及他們的革命故事時,眉飛色舞,如數家珍。他們以“革命老區”為傲,以“革命老區”為榮。

          “米脂婆姨綏德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據說三國時期的貂蟬是米脂人,呂布是綏德人,足見陜北還是一個出美女與帥哥的地方,陜北人民對此津津樂道。清澗盛產優質石板,瓦窯堡盛產煤炭,燒制磚瓦,也是聞名遐邇。當地老百姓砌的灶臺,大多取材于清澗的石板。當年不曾料想到的是,清澗后來還出了一個榮獲茅盾文學獎與“改革先鋒”稱號的作家——路遙。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與《人生》被搬上銀幕和熒屏,讓億萬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深受教育與鼓舞。令人惋惜的是,路遙英年早逝,年僅42歲。瓦窯堡是子長的一個鎮,曾是中共中央駐地。這里一直保存著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舊居。

          1958年初,我被下放到綏德縣四十里鋪區雷家岔鄉周家溝村勞動鍛煉,我們一行共五人。當時,綏德農村還沒有實現人民公社化,也沒有辦公共食堂。村里把我們分別安排在五個村民家吃飯,晚上,我們五人回到一個窯洞睡覺。我被安排在一個名叫蔣喜陽的村民家。在勞動中,我學會了干一些農活,同時加深了對勞動人民的了解與感情,在勞動中受到鍛煉與教育。我除了參加勞動外,還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協助鄉政府寫材料、寫標語,還畫了一個月壁畫。那年年底,我們下放干部都回工作單位(當時我已調到綏德縣商業局)過年。1959年初,勞動鍛煉一年期滿,我們與鄉親們告別,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村里送給我們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同甘共苦”四個大字。蔣喜陽家還送給我他們過年時特意留下的幾個雪花(一種糕點)和一雙扎花十分漂亮精致的襪底,他們的款款深情,令我十分感動且終生難忘。

          陜北,可以說是我漫畫創作的搖籃。1956年,我的漫畫處女作《油水》在《陜西工人報》發表。此后,又有一二十件作品在《陜西青年報》與綏德《大眾報》發表。自此開啟了我的漫畫創作生涯。

          1960年初,我離開工作生活了五年多的陜北綏德,調回家鄉湖南工作。在陜北期間,好多人叮囑我:“小李呀,你可不能忘記,陜北是你的第二故鄉??!”1993年,《榆林日報》美編師明林從《諷刺與幽默》(人民日報漫畫增刊)編輯部獲知我曾在陜北工作的信息,向我約稿,我應約在《榆林日報》發表了一些漫畫。他還邀請我舊地重游,看看改革開放后的陜北新面貌,看看陜北的老朋友。從那時起,至今又過去了三十年,我舊地重游的宿愿一直未能達成,如今垂垂老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本文來源:榆林日報編輯:郝莉娜

          微信閱讀

          手機閱讀

          APP下載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